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校工作重要论述,贵溪市泗沥镇认真落实《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(2024—2028年)》,全面深化教育培训,创新实施“一三四”工作机制,靶向破解培训质量不够高、理论武装不透彻、基层培训不均衡等难点,推动党校发展全面提档升级。
紧盯“一条主线”
把牢教育培训政治方向
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。一是统筹推进强成效。坚持把“学思想”贯穿教育培训始终,作为培训的中心内容和必修课,进一步深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、完善党员教育培训体系、提升党员教育培训成效,推进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学时占总学时的50%以上。二是深学细悟促转化。围绕“两个确立”“四个意识”“四个自信”“两个维护”加强理论阐释,设置“学思想”独立教学单元,增强理论教育的系统性、完备性。推行“碎片化学习+微党课”模式,用好问答互动、研讨交流等方式把理论教育讲深讲透。三是以学促干见实效。把理论学习与破解难题、促进发展贯通起来,紧贴“春耕备耕”“矛盾纠纷”“征地拆迁”等中心工作,推进案例分析、观摩体验等教学方式,深化小班化培训,以理论水平的提高促进干部能力的提升。
践行“三个结合”
聚力实现培训立体覆盖
进一步规范培训对象、培训班次、培训内容、培训方式和培训周期,做到基本培训有整体谋划、有目标任务、有实现路径。一是“重点+普遍”结合。持续抓好镇村干部、大学生村官、村级后备力量等重点对象的集中轮训、专题培训,为不同类别的干部提供多渠道、全方位的学习教育。每年分阶段分批次组织党员开展集中轮训,确保党员教育培训全覆盖。二是“云端+网格”结合。针对农村党员居住分散、流动党员多的现状,构建“线上+线下”立体学习网络。线上依托“赣鄱党建云”“微信”等平台,推送教育课程等学习资源,确保外出务工党员“流动不流学”;线下建立“党员践诺承诺”实践点,由21名骨干党员担任“红色帮带员”,定期送学上门、结对帮学,确保90名体弱老党员纳入年度教育培训体系。三是“课堂+现场”结合。创新推出“实景课堂”,充分整合现有资源,坚持“建管用”并重,构建“1+8”教学阵地矩阵,以镇本级为主阵地,同时打造多元一体化基层治理中心、民俗博物馆、赤石红色教育基地、红十军老虎岗战役纪念馆、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等8个现场教学点,通过“现场观摩+技术实操+政策解读”模式,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“一垄田怎么种”“一个村怎么富”的生动实践,助力党员干部成为乡村振兴“领头雁”。
统筹“四项建设”
靶向推动培训优效强质
聚焦培训质量,以更高水平促进课程、师资、学风、知行合一“四项建设”。一是课程建设突出与时俱进。以需求为导向,面向不同培训对象,差异化设置课程。围绕党的建设、乡村振兴、产业发展、基层治理、农技推广等方面,针对性开发专题课程,实现基层党员“点菜”,镇党校“拟单”,师资库“上菜”,让课程内容“对胃口”“易消化”。二是师资建设突出“土味宣讲”。统筹建强“乡土讲师团”的骨干师资库,用方言讲党史,用家常话谈政策,破解基层党员“听不懂、学不深”难题,以“铜城夜话”“主题党日”等形式,用身边人讲述奋斗故事,用方言俚语阐释党的政策,让理论学习接地气、冒热气。截至目前,已从领导干部、业务骨干、“五老人员”“土专家”等人员中择优组建一支26人的教师队伍。三是学风建设突出从严从实。严格落实学时登记、考勤和请休假制度。严格执行“七不准”纪律要求,推行“管、查、联”协同工作模式,配齐班级管理三支队伍,构建常态化学风督导检查制度,持续优化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环境,筑牢党性教育前沿阵地。四是知行合一建设立竿见影。镇党校将党员教育与“铜城夜话”深度结合,建立“培训+实践”管理机制,组织党员承诺践诺876个,成立“铜城先锋队”开展环境整治、矛盾调解等志愿服务100余次。